在綠色建筑強制政策倒逼與房地產行業轉型的環境下,綠色開發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要不要走綠色之路,到如今房地產行業加速綠色轉型時代的到來,如何控制成本成為現階段開發商關注的重點。而低成本也成為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一大利器。
據一位資深綠色建筑設計專家分析,在一個項目的前期診斷、規劃、設計、建造、后期運營五個步驟中,影響成本的核心是前期診斷、規劃、設計這三個階段,而前期的綠色建筑診斷、規劃決定了后期的主要技術路線。針對如何通過設計來控制綠色建筑成本,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了對綠色建筑設計有諸多經驗的3位業內資深設計師。
中國房地產報:建造綠色建筑,開發商最關心成本問題。如何通過小成本的控制和投入帶來高效益的綠色建筑產出,是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關鍵所在。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綠色建筑項目在前期設計階段應該注意什么?
曾捷:綠色建筑其實并不神秘,只要謹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兩點就能建造出好的綠色建筑。在此基礎上為了有效控制成本,首先要因地制宜,這需要考慮地域差異,比如一個住宅項目是在南方開發,還是在北方開發,面積是60平方米還是120平方米,服務對象是誰,這些都決定了做出的綠色建筑需要具備哪些特點。還有要區分項目的特點,假如將這個項目中的有關技術直接套用到另外一個項目上,做出來的項目可能并不是綠色建筑,并且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除了因地制宜外,綠色建筑要遵循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的原則,要優先采用被動技術和成熟技術,要從傳統技術中汲取智慧,所謂“適宜技術”,就是性價比最優的技術。目前綠色建筑適宜技術存在誤區,認為綠色建筑應該采用高新技術和產品,其實綠色建筑最終目的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而高新技術只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絕大多數情況下,通過采用傳統技術策略或者適宜技術策略(如采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完全可以實現與高新技術策略相同的效果。
黃獻明:“成本”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多義命題,它既可以分為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也可以分為初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所以首先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拆解,然后才可以分別找尋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企業追求的經濟目標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綠色建筑的經濟目標是全壽命周期的效率(成本效益)最高,這意味著不是簡單的成本最低或收益最大,而是二者的平衡。因此,要解決好綠建的成本問題,首先需要設計機構在前期規劃、設計階段,幫助開發企業對綠建相關的成本效益關系梳理清楚。
以建造持有型物業的開發商為例,由于它們需要從全壽命周期去爭取綠色建筑項目的綜合效益最高,因此它們首先會關注運行維護的成本控制,其次是初投資成本的控制。這反映在技術設計路徑的選擇上,節能節水設備、照明系統優化、分項計量、長壽命或彈性設計策略等可有效降低運行維護成本的綠色技術,會成為優先選擇。對于這部分我們稱之為“長效”技術體系成本投入的控制,應主要從技術的穩定性、壽命、維護難度等角度去考慮。
對于建造出售型物業的開發商,由于無法享受到運行階段的收益,也無需承擔產品的運行、維護成本,因此更關心初投資成本。在技術設計路徑的選擇上,會偏向于那些“即時”產生效益的技術,如可實現“成本置換”的技術(由于采用了一項技術或設計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另一方面常規技術或策略的投入,比如由于采用雨水就地回滲措施,可以減小場地外排雨水管道的規模,從而平衡“回滲”增量成本)、客戶可感知的技術(如室內新風技術)、可獲得政府補貼的技術等。
由于面對不同的物業類型,精細化設計要求設計師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它不意味著簡單地迎合開發商的“合理”需求,而是應在充分考慮開發商所面臨不同成本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因項目制宜”的全壽命周期效益最高的綠色建筑技術解決方案。
劉飛:小成本的控制從專業角度來講主要是做好“被動式”設計,即經常提及的“被動優先”,這些被動式設計都是在不增加或極少增加造價的前提下,充分結合項目所在地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利用建筑造型、建筑空間構造、建筑外皮構造等手段,實現自然通風采光、被動式太陽能利用、被動采暖、被動式制冷等方式來維持室內的舒適度,降低能耗。也就是將被動設計充分利用之后,很大程度上也就相當于做了小成本的設計,在此基礎上以主動技術進行補充。而對于主動技術,則應該做細致準確的經濟技術分析,在實現既定綠色目標的前提下,盡量選用投資少的技術和設備。
中國房地產報:最近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意見》中不僅明確目標——到“十二五”期末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億平方米以上,更是要求城鎮新建建筑中“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比例超過20%”,你們是如何看待上述目標提升的?
曾捷:我覺得討論20%達到一星還是二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目前綠色建筑發展的勢頭,尤其是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要正確,不要搞成綠色化運動,未來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步,并且從技術、政策等各方面引導,讓實際效益比較好的綠色建筑脫穎而出,起到真正的引導示范作用。另外,目標的提升也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重視。
劉飛:10億平方米、20%的綠色建筑等這些目標乍一看有些激進,但落實到地方上,有的地方比國家的這個目標還高。其實,提高了目標,一定程度上會大力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我認為,要避免“大干快上”現象的出現,那樣可能會出現大家為了評標而評標。其次就是應該更加關注實施和運行環節的監管、驗收和控制,因為還是要看建筑最終運行的實際表現。
中國房地產報:目前除了成本問題外,開發商進行綠色開發的阻力還有哪些?
劉飛:開發商走不走綠色道路,首先是意識問題,尤其在目前中國房地產業的特殊階段,部分企業覺得綠色建筑與己無關,更關注將項目做完,快速銷售出去,然后賺取利潤。而綠色建筑更多的是對企業將來品牌建設、技術積累、市場口碑的影響,就目前而言對產品銷售推進不大,這可能是根源所在。其次是成本的投入,即便是一星級綠色建筑也會有一些成本的投入,所以開發商還是要算這筆賬的。再次就是消費者的認知、雖然現在從政府到媒體都在大力宣傳綠色建筑,但普通消費者對其還了解甚少,關注度還不高。最后也有開發企業自身技術儲備不足、對綠色建筑技術了解不足等因素的影響。
上一篇: 中國成PM2.5污染最嚴重地區
下一篇: 秦皇島新建建筑將按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