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作為受邀嘉賓出席第九屆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針對目前熱議的“南方供暖”問題,做了題為《對南方地區采暖方式的認識:集中-分散?》的演講。通過調查和分析南北方能源種類、氣候特點以及居民的生活習慣等,對比了集中供暖和分散式供暖兩種供暖方式的特點和利弊。江億表示,不僅南方不該搞集中供暖,甚至北方也應該考慮改革供暖方式,從集中轉向分戶安裝取暖設備。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的倡導者之一,長期以來,江億都堅持在節省能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為人們創造各種適宜的室內物理環境。他帶領的課題組長期跟蹤全國居民的建筑耗能情況。2012年,江億的課題組完成了由中國工程院組織的“中國建筑節能的技術路線圖研究”項目研究。根據江億的研究,從長期來看,全國建筑總能耗不能超過10億噸標準煤。
會上,江億院士首先明確了基本觀點,即南方地區住宅需要采暖,但是由于氣候特點、能源結構、建筑特點和歷史原因,南方居住建筑不應該采用集中供熱,而應該根據南方的特點采用分散的采暖方式,與南方地區不同的采暖模式相對應的是較大的建筑能耗差別。
接下來,他從幾個方面闡述了上述基觀點。對長江流域城鎮800多戶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城鎮居民家里都有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采暖裝置,用的最多的就是分體空調,但是室內平均溫度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實際的各種分散采暖設施每天開啟時間很短,平均使用時間在10%到20%之間。此外熱風的出風口不當,導致熱風上浮也是室內人員活動區溫度偏低的原因。
江億院士分別列舉了江蘇省、河南省、北京市的三個采用水源熱泵集中供熱的案例,來說明南方地區不適合集中供熱的原因。北方采用集中供熱是由于歷史上以燃煤為采暖能源,采用燒煤的取暖方式必須是大型供熱鍋爐或者熱電聯產,因此只好通過集中的方式供熱。而集中供熱系統本身末端缺乏調節能力,也沒有促進調節的收費機制,這就導致北方地區大面積出現過量供熱,從而導致熱量損失超過20%。為了推動改變收費機制促進行為節能,降低供熱能耗,才提出要供熱改革。遺憾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供熱改革十年來舉步維艱、成效甚低。而北京實行“煤改氣”后,仍然用大型天然氣鍋爐集中供熱,則是由于歷史的原因,無法把集中供熱用戶改為分散供熱。近年來北京很多新建住宅小區就采用了分戶壁掛燃氣爐采暖,也獲得了很好的采暖效果。
那么,南方地區到底該怎樣采暖?江億院士給出了以下幾條建議:第一,改善圍護結構、改善房屋的氣密性;第二,改善熱風型熱泵的氣流組織;第三,采用多種分散式的熱源方式。例如,空氣源熱泵制熱水、地源泵采暖、空氣源熱泵、燃氣壁掛爐等等。
從南方采暖的討論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第一,對于住宅建筑室內環境營造系統,系統形式到底應該集中還是分散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集中調節的問題,則宜采用分散式。第二,應該更多地考慮使住戶由被動采暖轉向主動參與。第三,對于南方地區采暖財政補貼的關鍵在于,補貼終端使用者還是服務商。江億院士認為,應該給末端使用者足夠的自由度,而不是強制提供某種服務,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下一篇: 建筑工業化 綠色的使命